老子道德经想尔注(敦煌本)

14次阅读
没有评论

共计 1296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3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老子道德经想尔注 (敦煌本)

经名:老子道德经想尔注。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所撰,一说系师张鲁撰。原书四卷,收入《道藏》太玄部,已佚。现存敦煌残本,系唐人所写。底本出处:敦煌 S ・ 6825 号写本 1。参校:饶宗颐《老子想尔注校证》。

(前文缺)

(则民不争亦不盗。)

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

(◇◇◇不欲视之,比如不见,勿令心动。若动,自诫且◇,道去复还。心乱遂之,道去之矣。)

圣人治,虚其心,实其腹。

(心者,规也,中有吉凶善恶。腹者,道囊,气常欲实。心为凶恶,道去囊空;空者耶入,便煞人。虚去心中凶恶,道来归之,腹则实矣。)

弱其志,强其骨。

(志随心有善恶,骨随腹仰。气强志为恶,气去骨枯;弱其恶志,气归髓满。)

常使民无知无欲。

(道絶不行,耶文滋起,货赂为生,民竞贪学之,身随危倾。当禁之,勿知耶文,勿贪宝货,国则易治。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。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。)

使知者不敢不为。

(上信道不倦,多知之士,虽有耶心,犹志是非,见上懃懃,亦不敢不为也。)

则无不治。

(如此,国以治也。)

道冲而用之又不盈。

(道贵中和,当中和行之,志意不可盈溢,违道诫。)

渊似万物之宗。

(道也。人行道,不违诫,渊深似道。)

挫其锐,解其忿。

(锐者,心方欲图恶,忿者,怒也,皆非道所喜。心欲为恶,挫还之。怒欲发,宽解之,勿使五藏忿怒也。自威以道诫,自劝以长生,于此致当。忿争激,急弦声,所以者过。积死迟怒,伤死以疾,五藏以伤,道不能治,故道诫之,重教之丁宁。五藏所以伤者,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。和则相生,战则相克,随怒事情,辄有所发。发一藏则故克,所胜成病煞人。人遇阳者,发囚刻王,怒而无伤,虽尔,去死如发耳。如人衰者,发王克囚,祸成矣。)

和其光,同其尘。

(情性不动,喜怒不发,五藏皆和同相生,与道同光尘也。)

湛似常存。

(如此湛然,常常在不亡。)

吾不知谁子,像帝之先。

(吾,道也。帝先者,亦道也。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。未知谁家子,能行此道,能行者,便像道也,似帝先矣。)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苟。

天地像道,仁于诸善,不仁于诸恶,故煞万物,恶者不爱也,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。

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苟。

(圣人法天地,仁于善人,不仁恶人,当王政煞恶,亦视之如刍苟也。是以人当积善功,其精神与天通,设欲侵害者,天即救之。庸庸之人,皆是刍苟之徒耳,精神不能通天。所以者,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史也,精气自然与天不亲,生死之际,天不知也。黄帝仁圣知后世意,故结刍草为苟,以置门户上,欲言后世门户皆刍苟之徒耳,人不解黄帝微意,空而效之,而恶心不改,可谓大恶也。)

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。

(道气在间,清微不见,含血之变,莫不钦仰。愚者不信,故犹橐者冶工排橐。籥者,可吹竹,气动有声,不可见,故以为喻,以解愚心也。)

虚而不屈,动而愈岀。

(清气不见,像如虚也。然呼吸不屈竭也,动之愈益出。)

多闻数穷,不如守中。

(多知浮华,不知守道全身,寿尽辄穷。数数,非一也。不如学生,守中和之道。)
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

(谷者,欲也。精结为神,欲令神不死,当结精自守。牝者,地也,体性安,女像之,故不孯。男欲结精,心当像地似女,勿为事先。)

玄牝门,天地根。

(牝,地也,女像之。阴孔为门,死生之官也。最要,故名根。男荼亦名根。)

绵绵若存。

(阴阳之道,以若结精为生。年以知命,当名自止。年少之时,虽有,当闲省之。绵绵者微也,从其微少,若少年则长存矣。今此乃为大害,道造之何?道重继祠,种类不絶,欲令合精产生,故教之。年少微省不絶,不教之懃力也。懃力之计出愚人之心耳,岂可怨道乎?上德之人,志操坚强,能不恋结产生,少时便絶。又善神早成,言此者道精也,故令天地无祠,龙无子,仙人妻,玉女无夫,其大信也。)

用之不勤。

(能用此道,应得仙寿,男女之事,不可不勤也。)

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久。

(能法道,故能自生而长久也。)

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。

(求长生者,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,不以无功刦君取禄以荣穿,不食五味以恣,衣弊履穿,不与俗争,即为后其身也,而目此得仙寿,获福在俗人先,即为身先。)

外其身而身存。

(与上同义。)

以其无尸,故能成其尸。

(不知长生之道,身皆尸行耳,非道所行,悉尸行也。道人所以得仙寿者,不行尸行,与俗别异,故能成其尸,令为仙士也。)
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,又不争。

(水善能柔弱,像道。去高就下,避实归虚,常润利万物,终不争,故欲令人法则之也。)

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

(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,几像道也。)

居善地,心善渊。

(水善得窐空,便居止为渊。渊,深也。)

与善仁。

(人当法水,心常乐善仁。)

言善信。

(人当常相教为善,有诚信。)

政善治。

(人君理国,常当法道为政,则致治。)

事善能。

(人等当欲事师,当求善能知真道者,不当事耶伪伎巧,耶知骄奢也。)

动善时。

(人欲举动勿违道诫,不可得伤王气。)

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
(唯,独也。尤,大也。人独能放水不争,终不遇大害。)

持而满之,不若其已。揣而悦之,不可长宝。

(道教人结精成神,今世间伪伎诈称道,托黄帝、玄女、龚子、容成之文相教,从女不施,思还精补脑,心神不一, 失其所守,为揣悦不可长宝。若,如也。不如,直自然如也。)

金玉满室,莫之能守。

(人之精气满藏中,苦无爱守之者,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捝之,即大迷矣。)

富贵而骄,自遗咎。

(精结成神,阳炁有余,务当自爱,闭心絶念,不可骄欺阴也。骄欺,咎即成。又外说乘权富贵而骄世,即有咎也。)

名成功遂身退,天之道。

(名与功,身之仇,功名就,身即灭,故道诫之。范蠡乘舟去,道意谦信,不隐身形剥,是其效也。)

载营魄抱一能无离。

(魄,白也,故精白,与元同色。身为精车,精落故当载营之。神成气来,载营人身,欲令此功无离一。一者道也,今在人身何许?守之云何?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,非真道也,一在天地外,入在天地间,但往来人身中耳,都皮里悉是,非独一处。一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,常治昆仑,或言虚无,或言自然,或言无名,皆同一耳。今布道诫教人,守诫不违,即为守一矣。不行其诫,即为失一也。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,瞑目思想,欲从求福,非也,去生遂远矣。)

专气致柔能婴儿。

(婴儿无为故合道,但不知自制,知稍生,故致老,谓欲为柔致气,法儿小时。)

涤除玄览能无疵。

(人身像天地。览,广也。疵,恶也。非道所喜,当涤除一身,行必令无恶也。)

爱民治国而无知。

(人君欲爱民令寿考,治国令太平,当精心凿道意,教民皆令知道真,无令知伪道耶知也。)

明白四达而无为。

(上士心通,自多所知,知恶而弃,知善能行,勿敢为恶事也。)

天地开阖而为雌。

(男女阴阳孔也,男当法地似女,前章已说矣。)

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
(玄,天也。常法道行如此,欲令人法也。)

卅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

(古未有车时,退然,道遣奚仲作之,愚者得车,贪利而已,不念行道,不觉道神,贤者见之,乃知道恩,默而自厉,重守道真也。)

埏殖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

(亦与车同说。)

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

(道使黄帝为之,亦与车同说。)

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
(此三物本难作,非道不成。俗人得之,但贪其利,不知其元,贤者见之,还守其用,用道为本,贤愚之心如南与北,万不同。此三之义指如是耳。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,言道有天毂,人身有毂,专炁为柔,辐指形为錧鎋。又培胎练形,当如土为瓦时,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,皆耶伪不可用,用之者大迷矣。)

五色令人目盲。

(目光散故盲。)

五音令人耳聋。

(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静諍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聋。)

五味令人口爽。

(道不食之,口爽者,糜烂生疮。)

驰骋田猎,令人心发狂。

(心不念正,但念煞无罪之兽,当得不得,故狂。)

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

(道所不欲也。行道致生,不致货,货有为,乃致货妨道矣。)
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。故去彼取此。

(腹与目前章以说矣。去彼恶行,取此道诫也。)
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

(道不喜强求尊贵,有宠辄有辱。若,如也,得之,当如惊,不喜也。若者,谓彼人也,必违道求荣,患归若身矣。)

何谓宠辱为下?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
(为下者,贪宠之人,计之下者耳,非道所贵也。)

何谓贵大患若身?

(如前说。)

吾所以有大患,为我有身。

(吾,道也。我者,吾同。道至尊,常畏患不敢求荣,思欲损身,彼贪宠之人,身岂能胜道乎?为身而违诫,非也。)

及我无身,吾有何患。

(吾,我,道也,志欲无身,但欲养神耳,欲令人自法,故云之。)

故贵以身于天下 2

(若者,谓彼有身贪宠之人,若以贪宠有身,不可托天下之号也。所以者,此人但知贪宠有身,必欲好衣美食,广宫室,高台榭,积珍宝,则有为,令百姓劳弊,故不可令为天子也。设如道意,有身不爱,不求荣好,不奢侈饮食,常弊薄羸行,有天下必无为,守朴素,合道意矣。人但当保身,不当爱身,何谓也?奉道诫,积善成功,积精成神,神成仙寿,以此为身宝矣。贪荣宠,劳精思以求财,美食以恣身,此为爱身者也,不合于道也。)

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。

(与上同义。)
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
(夷者,平且广,希者,大度形,微者,道炁清,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。)

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
(此三者淳说道之美,道者天下万事之本,诘之者所况多,竹素不能胜载也,故还归一。多者何?伤朴散淳,薄更入耶,故不可诘也。)

其上不皦,其下不忽。

(道炁常上下,经营天地内外,所以不见,清微故也,上则不皦,下则不忽,忽有声也。)

蝇蝇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
(道如是,不可见名,如无所有也。)

是无状之状,无物之像。

(道至尊,微而隐,无状貌形像也,但可从其诫,不可见知也。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,令有服色、名字、状貌、长短,非也,悉耶伪耳。)

是谓惚慌,迎不见其首,随不见其后。

(道明不可见知,无形像也。)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
(何以知此道今端有?观古得仙寿者,悉行之以得,知今俗有不絶也。)

以故古始,是谓道纪。

(能以古仙寿若喻,今自勉厉守道真,即得道经纪也。)
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。

(玄,天也。古之仙士,能守信微妙,与天相通。)

深不可识。

(人行道奉诫,微气归之,为气渊渊深也,故不可识也。)

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

(唯,独也。容,形状也。独行道,德备渊深,不知当名之云何,强名之善为士者,道美大之也。)

豫若冬涉川,犹若畏四邻。

(冬涉川者,恐惧也。畏四邻,不敢为非,恐邻里知也。尊道奉诫之人,犹豫行止之间,常当畏敬如此。)

俨若客。

(谦不敢犯恶,若客坐主人堂也。)

散若冰将汋。

(情欲思虑怒喜恶事,道所不欲,心欲规之,便即制止解散,令如冰见日散汋。)

混若朴,旷若谷。

(勉信道真,弃耶知守本朴。无他思虑,心中旷旷但信道,如谷冰之志,东流欲归海也。)

肫若浊,浊以静之徐清。

(求生之人,与不谢,夺不恨,不随俗转移,真思志道,学知清静,意当时如痴浊也。以能痴浊,朴且欲就矣。然后清静能睹众微,内自清明,不欲于俗。清静大要,道微所乐,天地湛然,则云起露吐,万物滋润。迅雷风趣,则汉燥物疼,道气隐藏,常不周处。人法天地,故不得燥处,常清静为务,晨暮露上下,人身气亦布至,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,故虽天地有失,为人为诫,辄能自反,还归道素,人德不及,若其有失,遂去不顾,致当自约持也。)

安以动之徐生。

(人欲举事,先考之道诫,安思其义不犯道,乃徐施之,生道不去。)

保此道者不欲盈。

(不欲志意盈溢,思念恶事也。)

夫唯不盈,能弊复成。

(尸死为弊,尸生为成,独能守道不盈溢,故能改弊为成耳。)

致虚极,守静笃。

(道真自有常度,人不能明之,必复企慕,世间常伪伎,因出教授,指形名道,令有处所,服色长短有分数,而思想之,苦极无福报,此虚诈耳。强欲令虚诈为真,甚极,不如守静自笃也。)

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云云,各归其根。

(万物含道精,并作,初生起时也。吾,道也。观其精复时,皆归其根,故令人宝慎根也。)

归根曰静。

(道气归根,愈当清净矣。)

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。

(知宝根清静,复命之常法也。)

知常明。

(知此常法,乃为明耳。)

不知常,妄作凶。

(世常伪伎,不知常意,妄有指书,故悉凶。)

知常容。

(知常法意,常保形容。)

容能公。

(以道保形容,为天地上容,处天地间不畏死,故公也。)

公能生。

(能行道公政,故常生也。)

生能天。

(能致长生,则副天也。)

天能道。

(天能久生,法道故也。)

道能久。

(人法道意,便能长久也。)

没身不殆。

(太阴道积,练形之宫也。世有不可处,贤者避去,托死过太阴中,而复一边生像,没而不殆也。俗人不能积善行,死便真死,属地官去也。)

太上下知有之。

(知道,上知也,知也。悪事,下知也。虽有上知,当具识恶事,改之不敢为也。)

其次,亲之誉之。

(见求善之人晓道意,可亲也。见学善之人懃懃者,可就誉也。复教劝之,勉力助道宣教。)

其次畏之。

(见恶人,诫为说善,其人闻义则服,可教改也。就申道诫示之,畏以天威,令自改也。)

侮之。

(为恶人说善,不化而甫笑之者,此即刍苟之徒耳,非人也,可欺侮之,勿与语也。)

信不足,有不信。

(刍狗之徒,内信不足,故不信善人之言也。)

犹其贵言,成功事遂。

(道之所言,无一可弃者,得仙之士,但贵道言,故辄成功事遂也。)

百姓谓我自然。

(我,仙士也,百姓不学我,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,而意我自然,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。)

大道废,有仁义。

(上古道用时,以人为名,皆行仁义,同相像类,仁义不别。今道不用,人悉弊薄,时有一人行义,便共表别之,故言有也。)

智慧出,有大伪。

(真道藏,耶文出,世间常伪伎称道教,皆为大伪不可用。何谓耶文?其五经半入耶,其五经以外,众书传记,尸人所作,悉耶耳。)

六亲不和,有孝慈。

(道用时,家家慈孝,皆同相类,慈孝不别。今道不用,人不慈孝,六亲不和,时有一人行慈孝,便共表别之,故言有也。)

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

(道用时,帝王躬奉行之,练明其意,以臣庶于此,吏民莫有不法效者。知道意贱死贵仙,竞行忠孝质朴,慤端以臣为名,皆忠相类不别。今道不用,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,面言善内怀恶,时有一人行忠诚,便共表别之,故言有也。道用时,臣忠子孝,国则易治,时臣子不畏君父也,乃畏天神。孝其行不得仙寿,故自至诚,既为忠孝,不欲令君父知,自嘿而行,欲蒙天报。设君父知之,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。是故嘿而行之,不欲见功。今之臣子虽忠孝,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,过时不显异之,便屏怒之,言无所知。此类外是内非,无至诚感天之行,故令国难治。今欲复此,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。)

絶圣弃知,民利百倍。

(谓诈圣知耶文者,夫圣人天所挺生,必有表,河洛著名。然常宣真,不至受有误耶道,不信明圣人之言,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,涤除耶文。今人无状,裁通经艺,未贯道真,便自称圣,不因本,而章篇自揆,不能得道言,先为身,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,修善自懃,反言仙自有骨録,非行所臻,云无生道,道书欺人。此乃罪盈三千,为大恶人,至令后学者不复信道,元元不旋,子不念供养,民不念田,但逐耶学,倾侧师门,尽气诵病,到于穷年,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,民治身不能仙寿,佐君不能致太平,民用此不息,倍城邑虚空,是故絶诈圣耶知,不絶真圣道知也。)

絶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

(治国法道,听任天下仁义之人,勿得强赏也。所以者,尊大其化,广开道心,人为仁义,自当至诚,天自赏之,不至诚者,天自罚之。天察必审于人,皆知尊道畏天,仁义便至诚矣。今王政强赏之,民不复归天,见人可欺,便诈为仁义,欲求禄赏。旁人虽知其邪,交见得官禄,便复慕之,诈为仁义,终不相及也。世人察之不审,故絶之勿赏,民悉自复慈孝矣。此义平忤俗夫心,久久自解,与道合矣,人君深当明之也。)

絶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
(耶,巧也,利,所得财宝也,世不用之,盗贼亦不利也。)

此三言为文未足,故令有所属,见素抱朴。

(三事,天下大乱之源,欲演散之,亿文复不足,竹素不胜矣。受故令属此道文,不在外书也。揲说其大略,可知之为乱原。)

少私寡欲。

(道之所说无私,少欲于世俗耳。)

絶学无忧,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。

(未知者复怪问之,絶耶学,道与之何?耶与道相去近远?絶耶学,独守道,道必与之,耶道与耶学甚远,道生耶死,死属地,生属天,故极远。)

美之与恶,相去何若。

(未知者复怪问之,欲知美恶相去近远,何如道与耶学近远也?今等耳。美,善也,生故属天,恶死亦属地也。)
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,莽其未央。

(道设生以赏善,设死以威恶。死是人之所畏也,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,但所行异耳。俗人莽莽,未央脱死也。俗人虽畏死,端不信道,好为恶事,奈何未央脱死乎。仙士畏死,信道守诫,故与生合也。)

众人熙熙,若亨大牢,若春登台。

(众俗之人,不信道,乐为恶事,若饮食之,春登高台也。)

我魄未兆,若婴儿未孩,鬿无所归。

(我,仙士也,但乐信道守诫,不乐恶事,至恶事之间,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。)

众人皆有余,我独若遗。

(众俗人怀恶,常有余意计念思虑,仙士意中都遗忘之,无所有也。)

我愚人之心纯纯。

(仙士味道,不知俗事,纯纯若痴也。)

俗人照照。

(俗人不信道,但见耶恶利得,照照甚明也。)

我独若昏。

(仙士闭心,不思虑耶恶利得,若昏昏冥也。)

俗人察察。

(知俗事审明也。)

我独闷闷。

(不知俗事也。)

忽若晦,寂无所止。

(仙士意志道如晦,思卧安床,不复杂俗事也。精思止于道,不止于俗事也。)

众人皆有已,我独顽似鄙。

(俗人于世间,自有财宝功名,仙士于俗,如顽鄙也。)

我欲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(仙士与俗人异,不贵荣禄财宝,但贵食母者,身也,于内为胃,主五藏气。俗人食谷,谷絶便死。仙士有谷食之,无则食气。归胃,即肠重囊也。腹之为实,前章已说之矣。)

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

(道甚大,教孔丘为知,后世不信道文,但上孔书,以为无上,道故明之,告后贤。)

道之为物,唯慌唯惚。

(道微,独能慌惚不可见也。)

慌惚中有物,惚慌中有像。

(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,中有大神气,故喻橐籥。)

窈冥中有精。

(大除中也,有道精,分之与万物,万物精共一本。)

其精甚真。

(生死之官也,精其真,当宝之也。)

其中有信。

(古仙士实精以生,今人失精以死,大信也。今但结精便可得,可得生乎?不也,要诸行当备。所以精者,道之别气也,入人身中为根本,持其半,乃先言之。夫欲宝精,百行当修,万善当着,调和五行,喜怒悉去,天曹左契,算有余数,精乃守之。恶人宝精,唐自苦终不居,必自泄漏也。心应规,制万事,故号明堂三道,布阳耶阴害,以中正度道气。精并喻像池水,身为池堤封,善行为水源,若斯三备,池乃全坚。心不专善,无堤封,水必去。行善不积,源不通,水必燥干。决水溉野渠如溪江,虽堤在,源流泄必亦空,山行燥炘裂,百病并生。斯三不慎,池为空坑也。)

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。

(古今常共此一道,不去离人也。)

以阅终甫。

(道有以来,更阅终始非一也。甫者,始也。)

吾何以知终甫之然?以此。

(吾,道也,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,其事如此也。)

曲则全。

(谦也,月谦,先曲后全明,学道反俗,当时如曲不足也,后亦全明。)

枉则正。

(枉亦曲也,曲变则正,学道反俗,独自勤苦,当时如相侵枉也,后致正。)

窐则盈。

(谦虚意也。行无恶,其处空,道喻水,喜归空,居恶处便为善,炁归满,故盈。)

弊则新。

(物弊变更新,学道羸弊,后更致新福也。)

少则得,多则或。

(陈力殖谷,裁令自足,天与之。无基考可得福,多望不止则或,或,耶归之也。)

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

(一,道也。设诫,圣人行之为抱一也,常教天下为法式也。)

不自是,故章。

(明者乐之,就诫教之。不乐者,墨以不言,我是若非,勿与之争也。)

不自见,故明。

(圣人法道,有功不多,不见德能也。)

不自伐,故有功。

(恶者,伐身之斧也,圣人法道不为恶,故不伐身,常全其功也。)

不自矜,故长。

(圣人法道,但念积行,令身长生生之行,垢辱贫羸,不矜伤身,以好衣美食与之也。)

夫唯不争,故莫能与争。

(圣人不与俗人争,有争,避之高逝,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。)

古之所谓曲则全,岂虚语?故成全而归之。

(谦曲后全明,非虚语也,恐人不解,故重申示之也。)

希言自然。

(自然,道也,乐清静。希言,入清静。合自然,可久也。)

飘风不终朝,趍雨不终日。

(不合清静自然,故不久竟日也。)

孰为此?天地。

(孰,谁也。天地为飘风趍雨,为人为诫不合道,故令不久也。)

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。

(天地尚不能久,人欲为烦躁之事,思虑耶计,安能得久乎?)

故从事而道得之。

(而,如也。人举事令如道,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。)

同于德者德得之。

(人举事与德合,德欲得之也。)

同于失者道失之。

(人举事不惧畏道诫,失道意,道即去之,自然如此。)

信不足,有不信。

(前章已说之也。)

喘者不久。

(用气喘息,不合清静,不可久也。)

跨者不行。

(欲行千里,一步而始,积之以渐,今大跨而立,非能行者也,不可久也。)

自见不明,自是不彰,自饶无功,自矜不长。

(复解前章之意耳。)

其在道。

(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,守诫守信,不为贰过,罪成结在天曹,右契无到而穷,不复在余也。)

曰余食餟行,物有恶之。

(行道者生,失道者死,天之正法,不在祭馒祷祠也。道故禁祭馒祷祠,与之重罚。祭馒与耶通同,故有余食器物,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。)

故有道不处。

(有道者不处祭餟祷祠之间也。)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漠独立不改,周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

(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,真天下之母也。)

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

(吾,道也,还叹道美,难可名字,故曰道也。)

吾强为之名曰大。

(言道甚大,言强者,恐不复,不能副其德也。)

大曰逝。

(逝,去也。大神无能制者,便立能去之也。)

逝曰远。

(翕然便能远去也。)

远曰反。

(翕然便能还反也。)

道大,天大,地大,生大。

(四大之中,何者最大乎,道最大也。)

域中有四大,而生处一。

(四大之中,所以令生处一者,生道之别体也。)
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(自然者,与道同号异体,令更相法,皆共法道也。天地广大,常法道以生,况人可不敬道乎。)

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

(道人当自重精神,清静为本。)

是以君子终日行,不离辎重。

(重精神清净,君子辎重也,终日行之不可离也。)

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

(天子王公也,虽有荣观为人所尊,务当重清静,奉行道诫也。)

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?

(天子乘人之权,尤当畏天尊道。设误意自谓尊贵,不复惧天道,即为自轻其身于天下也。)

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

(轻躁多违道度,则受罚辱,失其本身,亡其尊推矣。)

善行无彻迹。

(信道行善,无恶迹也。)

善言无瑕适。

(人非道言恶,天辄夺算。今信道言善,教授不耶,则无适也。)

善计不用筹算。

(明计者心解,可不须用算,至心信道者,发自至诚,不须旁人自劝。)

善闭无关楗不可开。

(心三川,阳耶阴害,悉当闭之勿用,中道为正。至诚能闭耶志者,虽无关楗永不可开。不至诚者,虽有关楗犹可开也。)

善结无绳约不可解。

(结志求生,务从道诫。至诚者为之,虽无绳约,永不可解。不至诚者,虽有绳约,犹可解也。)

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而无弃人。

(常为善,见恶人不弃也。就往教之,示道诫,傥其人不化,不可如何也。)

常善救物而无弃物。

(与上同义也。)

是谓袭明。

(袭常明也,能知此意明明也。)

善人不善人师。

(不善人从善人学善,故为师,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。)

不善人善人之资。

(善人无恶,乃以恶人为资,若不善人见人,其恶不可,善人益自勤劝。)

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知大迷。

(不善人不贵善人,善人不以恶人自改,皆为大迷也。)

此谓要妙。

(明知此甚要妙也。)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奚。

(欲令雄如雌。奚,何也。亦近要也,知要安精神,即得天下之要。)

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

(专精无为,道德常不离之,更反为婴儿。)

知白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

(精白与元杰同,同色,黑,太阴中也,于人在肾,精藏之。安如不用为守黑,天下常法式也。)

常德不贷,复归于无极。

(知守黑者,道德常在,不从人贷,必当偿之,不如自有也。行《玄女经》龚子容成之法,悉欲贷,何人主当贷若者乎?故令不得也。唯有自守,絶心闭念者,大无极也。)

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

(有荣必有辱,道人畏辱,故不贪荣,但归志于道,唯愿长生,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于海也。)

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
(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,道德常足。朴,道本气也,人行道归朴,与道合。)

朴散为器,圣人用为官长。

(为器,以离道矣,不当令朴散也。圣人能不散之,故官长治人,能致太平。)

是以大制无割。

(道人同知俗事,高官厚禄,好衣美食,珍宝之味耳,皆不能致长生。长生为大福,为道人欲制大,故自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。)
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。

(狂或之人,图欲篡弑,天必煞之,不可为也。)

吾见

(吾,道也。同见天下之尊,非当所为,不敢为之。愚人宁能胜道乎,为之,故有害也。)

其不得已。

(国不可一日无君,五帝精生,河雒着名,七宿精见,五纬合同,明受天任而令为之,其不得已耳。非天下所任,不可妄庶几也。)

天下神器不可为,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
(非天所任,往必败失之矣。)

夫物或行或随。

(自然相感也,行善,道随之,行恶,害随之也。)

或嘘或吹。

(嘘温吹寒,善恶同规,祸福同根,虽得嘘温,慎复吹寒,得福慎祸来。)

或强或羸。

(强后必更羸,羸复反更强,先处强者后必有羸,道人发先,处羸后更强。)

或接或随。

(身常当自生,安精神为本,不可恃人自扶接也。夫危国之君,忠臣接之,不则亡。夫病人,医至救之,不制则死。)

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
(去甚恶及奢太也。)

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。

(治国之君务修道德,忠臣辅佐务在行道,道普德溢,太平至矣。吏民怀慕,则易治矣。悉如信道,皆仙寿矣。不可旼兵强也。兵者非吉器也,道之设形,以威不化,不可专心甘乐也。道故斥库楼,远狼狐,将军骑官房外居,锋星修柔去极疏。但当信道,于武略耳。)

其事好还。

(以兵定事,伤煞不应度,其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。)

师之所处荆棘生。

(天子之军称师,兵不合道,所在淳见煞气,不见人民,但见荆棘生。)

故善者果而已,不以取强。

(果,诚也。为善至诚而已,不得依兵图恶以自强。)

果而勿骄。

(至诚守善,勿骄上人。)

果而勿矜。

(至诚守善勿矜身。)

果而勿伐。

(至诚守善勿伐身也。)

果而不得已,是果而勿强。

(至诚守善,勿贪兵威,设当时佐帝王图兵,当不得已而有,勿甘乐也,勿以常为强也。风后佐黄帝伐蚩尤,吕望佐武王伐纣,皆不得已而为之耳。)

物壮则老,谓之非道,非道早已。

(闻道不能行,故老,老不止,早已矣。)

夫佳兵者不祥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不处。

(兵者非道所喜,有道者不处之。)

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

(左右,契也。)

兵者不祥器,非君子之器。

(重明其凶事也。)

不得已而用之。

(前章已说之也。)

恬忏为上,故不美。

(道人恬惔,不美兵也。)

若美,必乐之,是煞人。夫乐煞者,不可得意于天下。

(明乐兵乐煞不可也。)

故吉事尚左,丧事尚右。

(左右,契也。)

是以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。

(偏将军不专煞生之权,像左,上将军专煞,像右。)

言以丧礼处之,煞人众多,以悲哀泣之。战胜,以丧礼处之。

(不得已而有者,辄三申五令,示以道诫,愿受其降。不从者当闵伤悲泣之,如家有丧,勿喜快也。)

道常无名。

(不名大,托微小也。)

朴虽小,天下不敢臣。

(道虽微小,为天下母,故不可得臣。)

王侯若能守,万物将自宾。

(人不可以贵轻道,当之,万物皆自宾伏。)

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

(王者行道,天地喜,滋泽生。)

民莫之令而自均。

(王者尊道,吏民企效。不畏法律,乃畏天神。不敢为非恶,皆欲全身。不须令勅而自平均。)

始制有名。

(道人求生,不贪荣名,今王侯承先人之后有荣名,不强求也,道听之,但欲令务尊道行诫,勿骄溢也。)

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。

(王侯承先人之后既有名,当知止足,不得复思高尊强求也。)

知止不殆。

(诸知止足,终不危殆。)

譬道在天下,犹川谷与江海。

(道在天下,譬如江海,人一心志道,当如谷水之欲归海也。)

知人者智。

(知平他人善恶,虽知不合道德,道人但当自省其身,令不陷于死地,勿平他人也。)

自知者明。

(如此甚明矣。)

胜人有力。

(好胜人者,但名有力耳。)

自胜者强。

(自修身,行善胜恶,此乃强也。)

知足者富。

(道与谦也。)

强行有志。

(道诫甚难,仙士得之,但志耳,非有一伎巧也。)

不失其所者久。

(富贵贫贱,各自守道为务,至诚者道与之,贫贱无自鄙,强欲求富贵也。不强求者为不失其所,故久也。又一说曰:喜怒五行战伤者,人病死,不复待罪满也。今当和五行,令各安其位勿相犯,亦久也。)

死而不亡者寿。

(道人行备,道神归之,避世托死过太阴中,复生去为不亡,故寿也。俗人无善功,死者属地官,便为亡矣。)

大道泛,其可左右。

(泛,广也,道甚广大,处柔弱不与俗人争,教人以诫慎者宜左契,不诫慎者置左契。)

万物恃以生而不辞。

(不辞谢恩,道不责也。)

成功不名有,衣被万物不为主,可名于小。

(道不名功,常称小也。)

万物归之不为主,可名于大。

(归,仰也,以为生既不责恩,复不名主,道乃能常大耳。)
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(法道常先称小,后必乃能大,大者长生,与道等寿。)

执大象,天下往。

(王者执正法像大道,天下归往,旷塞重驿,向风而至。道之为化,自高而降,指谓王者,故贵一人,制无二君,是以帝王常当行道,然后乃及吏民,非独道士可行,王者弃捐也。上圣之君,师道至行,以教化天下,如治太平符瑞,皆感人功所积,致之者,道君也。中贤之君,志信不纯,政复扶接,能任贤良,臣弼之以道,虽存国,会不荡荡,劳精躬勤。良辅朝去,暮国倾危,制不在上,故在彼去臣,所以者化逆也。犹水不流西,虽有良臣,常难致治。况群耶杂政,制君讳道,非贱真文,以为人世可久随之王者,道可久弃捐。道尊且神,终不听人,故放精耶,变异汾汾,将以诫诲,道隐却观。乱极必理,道意必宣,是以帝王大臣不可不用心慇懃审察之焉。)

往而不害。

(王者行道,道来归往,王者亦皆乐道,知神明不可欺负,不畏法律也,乃畏天神,不敢为非恶,臣忠子孝,出自然至心,王法无所复害,形罚格藏,故易治,王者乐也。)

安平大乐。

(如此之治,甚大乐也。)

与珥,过客止。

(诸与天灾变怪,日月运珥,倍臣纵横,刺贯之咎,过罪所致。五星顺轨,客逆不曜,疾疫之气,都悉止矣。)

道出言,淡无味。

(道之所言,反俗絶巧,于俗人中甚无味也。无味之中有大生味,故圣人味无味之味。)

视不足见,听不足闻,用不可既。

(道乐质朴,辞无余。视道言,听道诫,或不足见闻耳,而难行,能行能用,庆福不可既尽也。)

将欲翕之,必固张之。

(善恶同规,祸福同根,其先张者,后必翕。)

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

(先强后必弱。)

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。

(先兴后必衰废。)

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

(先得后必夺也。)

是谓微明。

(此四事即四怨四贼也,能知之者微且明,知则副道也。道人畏翕弱废夺,故造行先自翕自弱自废自夺,然后乃得其吉。及俗人废言,先取张强与之利,然后返凶矣。故诫知止足,令人于世间裁自如,便思施惠散财除殃,不敢多求。奉道诫者可长处吉不凶,不能止足相返不虚也。道人不可敢非,实有微明之知。)

柔弱胜刚强。

(道气微弱,故久在无所不伏。水法道柔弱,故能消穿崖石。道人当法之。)

鱼不可胜于渊。

(诫为渊,道犹水,人犹鱼。鱼失渊去水则死,人不行诫守道,道去则死。)

国有利器,不可以视人。

(宝精勿费,令行缺也。又一说曰:道人宁施人,勿为人所施,宁避人,勿为人所避,宁教人为善,勿为人所教,宁为人所怒,勿怒人,分均,宁与人多,勿为人所与多。其返此者,即为示人利器也。)
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

(道性不为恶事,故能神,无所不作,道人当法之。)

王侯若能守。

(王者虽尊,犹常畏道,奉诫行之。)

万物将自化。

(王者法道为政,吏民庶孽子悉化为道。)

化如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

(失正变得耶,耶改得正。今王者法道,民悉从正,斋正而止,不可复变,变为耶矣。观其将变,道便镇制之,检以无名之朴,教诫见也。王者亦当法道镇制之,而不能制者,世俗悉变为耶矣,下古世是也)。

无名之朴,亦将不欲。

(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,王者亦当法之。)

无欲以静,天地自正。

(道常无欲,乐清静,故令天地常正。)

(天地,道臣也,王者法道行诫,臣下悉皆自正矣。)

老子道经上想尔 3

1. 按敦煌写本原不分经注文。今据饶氏《校笺》分録。

2. 河上公本下有“若可托天下”。

3. 敦煌抄本止于此。据此可知原本应为四卷,现仅残存第一卷部分文字。

正文完
使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功能
post-qrcode
 0
评论(没有评论)